0879-7517940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8:00
双语教学━━澜沧民族教育的一颗星星
来源:本站  编辑:prfh  时间:2015/10/11 16:05:25  阅读:5200
  

双语教学━━澜沧民族教育的一颗星星

——澜沧县开展双语教学纪实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县总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57个村,总人口50余万人。境内居住着汉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布朗族等20多种民族,其中,拉祜族人口2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各民族拥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在本民族中通行。境外与缅甸毗邻,国界线全长80.56公里。由于历史的原因,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傣族等民族跨境而居,其语言,可在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或地区通行。澜沧县地处边疆、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是祖国西南的重要门户,对国内外的影响很大。特殊的县情,决定了澜沧县的教育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开展汉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汉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本民族语言和文字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及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从国家宪法、民族区域政治制度的高度,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给予了特殊的关心、照顾和支持。澜沧县委、县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把它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内容,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尤其是拉祜族语言文字教学纳入全县教育教学规划予以统筹,采取特殊措施开展“双语”教学。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即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澜沧县就开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开始了“双语”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获得新生,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双语”教学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3年底,澜沧县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有59所,287个教学班,8712名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全县学校数、班级和学生总数的44. 36%32.24%28.09%。有双语教师总数289人,其中,本科学历57人,占双语教师人数的20%;专科学历190人,占双语教师人数的66%;中专高中以下学历42人,占双语教师人数的14%。“双语”教学,符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实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依靠“双语”教学,加快推进了澜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依靠“双语”教学,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功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实现了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同时加快推进了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开展“双语”教学,消除语言障碍,是澜沧县教育教学管理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澜沧县教育行政部门多年来坚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双语教学,并通过多年的实践,终于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创建了一个特殊的模式。其主要的经验、体会和做法是:一是民语搭桥汉语铺路,帮助民族学生提高汉语水平。把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低段(一至三年级)作为双语教学的重点,为高段(四至六年级)用汉语教学作过渡准备,要求工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工作的教师主动学习当地民族语言,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主动适应学生,帮助学生学说汉语,提高师生课堂内外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争取政策扶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面向少数民族聚居学校专门招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并签订服务协议,加强和稳定教师队伍。近三年共招聘能承当“双语”教学的教师36人(高中、中专学历11人,专科学历25人)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弥补教师数量不足。三是争取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积极向上级申请培训机会,选派“双语”教师到省上参加教学培训。确定人选时,教育局优先考虑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同时,借助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积极开发“双语”教学培训课程,对承当“双语”教学的教师开展“双语”课程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四是利用学校主阵地,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五是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结合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双语教学背景下参与式教学的实施》的研究,县教育局聘请昆明市小学语数学科带头人到“双语”教学试点学校送教下乡,积极为少数民族教师创设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为“双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六是开办“双语”教学试点,总结“双语”教学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双语”教学。现有省级拉祜语“双语”教学试点学校2所(东回镇班利村小学和竹塘乡大坛子村小学),还有1所(文东乡芒堆村小学)佤语“双语”教学试点学校正在申报当中。

60多年来,“双语”教学作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长期坚持,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如今“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教育一颗星星,亮点频现、不断彰显鲜明的特色。实践证明,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双语”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其意义非常重大。

一是“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是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边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讲,开展“双语”教学,二者可以互补,相得益彰,有利于教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教与学的突出矛盾,是语言难以沟通,师生间语言交流障碍十分突出。关键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听不懂汉语,学习汉语言文字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学会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相互沟通,然后,再用汉语言进行讲解。少数民族学生初学汉语言文字时,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拐棍,辅助学习,予以过渡,直到听得懂汉语言后,逐步进入以学习汉语言文字为主的阶段。从多年实践的情况看,“双语”教学的效果非常好。这种方法,适合在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应用。

三是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从传承、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的角度讲,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民族文化和语言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我们知道,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民族语言,是民族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或交际的工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需要代代相传。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字采取有效保护的措施,并确立制度予以保证。如果少数民族的后代不懂本民族语言文字,那么民族文化就会出现断层,传承、保护和发展就将成为空话。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四是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澜沧县地处边疆,民族团结事关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幸福。民族语言犹如民族的生命,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因,是民族凝聚力、内聚力、向心力的桥梁和纽带。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否,关键要看语言是否存在。民族语言,在民族团结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传承、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是边疆稳定,祖国统一的需要。

五是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热口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促进就业。

我们坚信,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双语”教育,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广大师生不懈努力,会越办越好、办出新成效、彰显新特色、谱写新篇章,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有所作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澜沧县教育局 陈宇阳

 

版权所有:拉祜族研究会
单位地址: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佛房新区行政区     联系电话: 0879-7517940     备案: 滇ICP备15000899号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361号